紓困 趕緊做就對了!
台灣經濟面臨疫情的考驗,三級警戒兩個多月來對民生經濟造成嚴重衝擊,許多民眾關注降級後防疫鬆綁,政府何時會推出新一輪的振興措施。
就行政院24日的表示看來,目前沒有規畫普發現金,仍會朝振興券方向規畫。政院官員原透露發放現金也是評估選項之一,但去年已經評估過,若普發現金,民眾可能會拿去存款,而不是拿去消費,對於刺激經濟的效益較差,因此未普發現金。
伯利認為:台灣是貨幣主權國家,政府是貨幣發行者,想印多少錢就印多少錢,每一次的紓困專案,都是在立法院拍板通過後,由財政機關透過銀行在相關帳戶裡輸入數字,大家就都有錢了。根本不需要用到民眾的錢?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奇曾經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說過「政府不是用納稅人的錢去紓困銀行,與其說是舉債,不如說是印鈔票」,政府舉債的債權人是民眾,政府欠再多也不會倒,倘若政府堅持紓困不普發現金,我們必須檢視發行振興券主要的兩個目的,第一是政策引導效果,第二要有時間限制,不然沒有加速作用。但回顧去年發行紙本振興券,光是印刷就花了23億,還不包括人力,這就是一種浪費。
伯利相信:許多企業和個人因為疫情關係瀕臨倒閉和沒有收入,殷殷期待政府能伸出援手紓困,紓困方案要照顧內需消費,許多學者都認為紓困力道要快速、及時到位,讓人民、企業都有感,才能提升人民對紓困政策的肯定,同時疫苗施打普及率也是另一項關鍵,當全球各國因為人民接種疫苗數量達到一定的覆蓋率,開始朝著復甦之路邁進,台灣也要能跟得上腳步,爭取全球經濟復甦商機,擺脫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。
當前的紓困政策,對餐飲等服務業已相當不足;新一輪的振興措施上更不應像去年一般,躊躇不前,縱然捨棄效果最佳的發放現金,也應加速落實振興券。否則令人非常擔憂將有更多的服務業撐不下去,而產生大量的倒閉與失業潮。